站内搜索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管理规范

作者: 时间:2018年01月08日 点击数:

1. 运行和管理方式

本虚仿中心以骨干传输系统为网络通信平台,无线接入覆盖整个校园区域,设立了资源丰富的本虚仿中心门户网站。本虚仿中心各实验平台网站实行全开放或半开放运行模式,实现了实验空间、实验时间和实验内容的开放共享。为本科教学相关专业的实验需求提供服务。

在实验室运行方面,每个实验平台均由一名平台管理人负责,根据相应实验课程管理和设置开放权限。

校内教学任务:任课老师和负责平台管理的实验老师在学期初商定开放时间,为任课班级集体申请整个实验室在某个时段的使用权,开放时间根据课程要求决定。任课老师有责任和义务指导并督促学生在申请时间段内登录远程实验台进行实验。如果学生在开放时间内没有充分利用实验台,负责平台管理的实验室老师有权中止集体开放,将时段分配给其他有需要的人使用。

学生创新训练:为全面实现资源全面共享,本虚仿中心在课程教学计划外,还面向全校相关专业的所有学生开放,参加科技竞赛或创新基金的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使用仿真平台的,均可登录网站通过在线申请方式提交给实验平台管理人员。实验平台还可以采取学生自由组合,以小组形式通过远程实验平台申请实验的运行方式。申请学生可以登录本虚仿中心网站的远程实验申请模块提交申请,由负责平台管理的实验老师审批后即可。平台管理人员将指定相关的实验指导老师实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远程及本地实验辅导,配合学生完成整个实验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

校外共享:本校以外学生,可通过门户网站实名注册,按照所需实验内容,选择相应实验平台及实验项目。提出实验申请。平台负责人审核通过后,申请者可在规定时间、按照要求开展实验并提交实验结果,供教师评阅。

在实验教学过程管理方面,实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有效配置与利用、共享开放与反馈评价的全过程管理机制。主要涉及网上选课、实验安排公布、各实验进程、学生实验状况查询、学生实验成绩查询、学生对实验课的评教、学生之间经验交流等信息,以及对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创新创业基金项目、各种设计竞赛项目进行分类管理。

本虚仿中心提供实验类型、实验项目与内容、实验器材、实验地点与时间安排、实验指导教师、实验注意事项等内容。通过网络平台中的多种交互方式,如虚拟仿真实验、网络教学多媒体课件、教学论坛、网上答疑等形式,使得学生能够打破空间的限制进行远程实验和学习。实现资源的全方位管理和开放。根据岗位职责、课堂听课、学生评教和改革创新等结果进行年度业绩考核。定期组织资深专家和领导为为首,骨干教师参加的教学质量评估专家组,综合评价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水平和效果等。为保证实验教学质量,本虚仿中心制订了完整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教学规范:制订实验课教学规范,强化实验教学的主要环节,规范教学程序。如入室教育、课前预习检查、多媒体使用、课中成绩记录、实验报告、仪器使用记录等。规范实验室开放程序,制订相关制度。

质量监控:建立系统化的质量监控措施,包括阶段交流、预习抽查、过程监控、学时检查、期中检查、期末考试、操作考试、学评教、督导、听课制等。

成绩考核:分为实验理论与操作考试(方案,仿真,安全模型设计、调试,仪器设备和数据的测试、处理、分析),平时考核(实验态度、能力、学时、报告和自选实验)和科技竞赛考核(完整性,规范性熟练性,创造性)。

2. 人员考评和管理方式

在人员的管理规范上,本虚仿中心依据《电子科技大学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规定》、《电子科技大学实验室先进集体评选办法》、《电子科技大学实验室先进工作者评选办法》以及《电子科技大学实验室工作人员考核办法》等考评条例,把智能应用系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教师的考评统一纳入学院考评机制,进行教学质量评估和工作量考评。根据不同职称确定了不同的最低教学工作量,包括理论课与虚拟仿真实验课教学、指导本专科生毕业设计等,对在职攻读学位的教师适当减免工作量。同时,根据教学评教、科研与教学获奖、论文检索、指导竞赛获奖等进行奖励,制定了相关奖励标准。

目前采取的主要管理措施:

1)通过培训和进修,提高本虚仿中心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2)在酬金、职称评定、工作量认可等方面对实验教学人员倾斜,引导更多优秀的教师以兼职的方式投入本虚仿中心的本科实验教学;

3)鼓励本虚仿中心的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国家及省级、校级教学实验改革项目,积极申请各类教学成果奖励;

4)设立实验基金,促使本虚仿中心人员进行实验教学的改革创新,比如:虚拟实验内容扩展、实验内容新建、实验方式改革、虚拟实验软件模块开发、虚拟实验教学成果总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