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发展历程
作者: 时间:2018年01月08日 点击数:
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创建于2004年,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一流专业。2010年前,依托2007年获得的西南地区唯一“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教学资源的支撑开展相关实验实践。在此基础上,自2011年起,依托于学院卓越工程师实验教育中心的基础实验室及方向实验群开展相关实验,为智能应用系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提供了的真实环境。
本虚仿中心实验内容由周世杰教授等教师主持的科研与教改项目转化而成。
2006年,242信息安全专项“P2P仿真技术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分布式P2P仿真系统体系架构,实现了支持百万级节点的大规模P2P仿真系统,积累了虚拟仿真相关经验,开启了虚拟仿真相关技术的研究。
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人类动力学的城市交通拥堵建模技术研究”,创新地提出了利用了人类动力学理论来研究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以期建立人类行为与城市交通拥堵之间的定量分析模型,研发了道理交通虚拟仿真软件。
2016年,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微观交通仿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的支撑下,经过课题组2年的研发,于2017年转化为道路交通虚拟仿真平台。
2017年,四川交投集团“交通大数据平台科研”横向项目,充分将上述2个科研成果应用于四川高速公路拥堵判断的实际生产环境,将科研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并为道路交通虚拟仿真平台的提供了研发基础。同时,与四川交投集团一起在四川省高速公路都汶高速龙池路段探索了无人车智能驾驶方法的研究,为智能无人车虚拟仿真平台奠定了基础。
2018年,省科技厅重点项目“复杂动态环境智能感知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和“人工智能对抗技术研究与应用”,创新性地将决策树、检测与识别、深度学习模型等人工智能算法,与交通路网复杂环境结合,集成了交通路网、车辆行为模型、交通流、交通信号灯等多种因素,实现人工智能模型对抗性攻击防御方案和人工智能模型对抗性主动攻击方案,减少无人机、自动驾驶以及网络安全等场景被攻击的风险。以此为基础,研发了人工智能基础算法虚拟仿真平台。同时更细致化了道路交通虚拟仿真平台和智能无人车虚拟仿真平台,使仿真结果较好的逼近现实的交通环境,同时结合图像交互技术,弥补了学生难以现场观察实际交通环境的不足。
2018年,四川省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专项“智能金融风险管控”课题依托于四川新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都新希望金融科技有限公司等金融科技服务机构以及电子科技大学等科研机构,推动金融风险智能管控产品在省内外银行等金融机构形成应用示范。该课题基于机器学习和大数据的智能风控模型开发技术,围绕客户信贷生命周期各环节的关键问题设计、建立并完善各种风控模型,形成智能风控模型体系,从而实现对客户信贷全生命周期风险进行有效管控。以此为基础,研发了智能金融虚拟仿真平台。
2019年,校级教改项目“基于人工智能的微观交通控制系统Online仿真平台”项目,丰富智能应用系统虚拟仿真的功能,通过人工智能方法手段提高仿真效率及真实性,进而让学生更能清晰掌握交通参数变化对交通状态的影响。成果获得四川省教育厅2019年度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认定。
2020年,校级教改项目“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开发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把车载信息、车身电子信息和车载娱乐信息集为一体,形成了车载智能虚拟仿真平台。